你有沒有這樣以下的經驗?
在休假日,睡到快到中午,起來一陣懊惱,
心想怎麼又睡這麼晚…雖伴隨著懊惱的心情,但還是躺在舒服的床上,漫無目地的滑著手機,看能不能替懊惱的生活找到些樂趣。
有時候真的覺得人生好無聊啊~(厭世貌
就算大腦不斷地告訴自己不能在這樣下去了,
但當盯著手機螢幕就這樣眼睜睜過去了3個多小時,然後又跑去睡覺,就這樣廢到笑的循環,連自己回想起來都覺得超級浪費生命。
上面是我清明連假的寫照,
『我們總想著變得更好,但卻始終做著相同的事情。』
我就在思考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願意起身去做該做的事情呢?
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自己這麼不願意行動呢?
就在我閱讀《原子習慣》這本書後後似乎找到了答案,也勾起了我之前看到《練習改變》中提到的概念,不謀而合。
我們常常會覺得當自己耍廢了一整天,是因為自己的意志力不夠,但其實我們都錯了。
因為最重要的是,我們周遭的環境,是什麼東西提示著你、觸發著你做著某件事情,而這件事情,讓你覺得能得到立即且好的回饋,就會繼續做下去。
環境,是我們都不可輕忽的力量。
因為手機能給予你很多立即性的刺激與滿足,
網路上充滿大量吸專注力的影片、文章、電影等你任何想看的資訊,一機在手,根本只需要動動手指就能夠達成自己心中的渴望。
因此,
我們才會將那些更為重要,卻沒辦法立即讓我們感受到滿足的行動,拖延而遲遲未去做。包括閱讀、運動、上課進修等能讓你成為更好的狀態。
我想環境是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的影響,但對我來說可能最缺乏的是我們不理解我們心中的渴望,也就是我想要變成的樣子。
針對理解自己心中的渴望以及想要變更好的心情,
《原子習慣》一書中就有提到,我們往往會模仿三種人,
而這三種人分別為:親近的人(家人與朋友)、多數的人(族群),以及有力的人(有地位聲望的人)。
而我認為這三種人就是我們要先覺察到,「習慣」可能都與這三種人的行為舉止息息相關,才有機會從覺察自己的行為,進而理解自己心中的渴望。
1.親近的人:比如說你的好朋友或伴侶。
有研究顯示你的的平均薪資水準,大概就是你最親密的三位朋友薪資水準的平均。
亦有人認為伴侶間其中一方如果有運動的習慣,通常另一方也都會培養運動的習慣。
我認為這我們的習慣都會受到周遭的影響,包含你的心情、是否樂觀和是否願意成長等,都會受到親近的人影響。
2. 多數的人:就很像我們所熟知的心理學實驗中的-從眾效應。
當你一個人抬頭看著天空,並用手指向遠方,旁人可能不以為意。但當今天兩個人或一群人一起抬頭看著天空,並用手指向遠方,你就會發現,
旁人經過有很高的比例也都會抬頭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情,就算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。
又或者我們在職場上常見的狀況,
在一間常常加班的公司,就容易會顯著好像沒有加一點班就怪怪的,所以加班就會變成常態,這就是多數人的力量。
3.有力的人:就我們心中可能都會有屬於某個領域專家的導師或前輩。
我們會透過模仿他,得到我們也想要的能力,舉凡談吐表達、閱讀進修的內容或在經營的事業等。
因此,
要理解自己的渴望,可以從這三種人來進行理解,從理解中找到自己的渴望。
這也是當自己找不到心中期待的方向目標時,可以回推的方式。
就像是求職找工作,
往往不知道要什麼的求職者比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求職者還要多。
但如果我們就過往學經歷來去分析與整理後,或許我們可以從自己的興趣、性格與能力等面向,來去探索自己的職涯方向,進而刪除絕對不會嘗試的方向,篩選出可能可以做的方向。
我相信逐漸聚焦的過程,可以讓你更加有能量,並且知道自己是為何而渴望,而努力實踐著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