咦~~你上次有這想法是什麼時候呢?
說真的這樣的想法時不時地會常常出現在我的腦海裡…
五個親身小故事,五個不同角度思考,或許會很不一樣。
(1)還記得小時候,
因為沒寫功課被爸媽禁止看電視,
然後也要當個抓耙仔,跟爸媽說:「姊也沒寫功課,她也不能看!」
(2)還記得有段時間住在姑姑家,
表弟常常會被表哥欺負,然後就會哭得很大聲!
這時姑丈都會很逗趣地跑來抓著我表弟的手:「用力地打了表哥的肩膀。」
(3)還記得之前吃小火鍋時,
看到一家子的人一起去吃,然後任由自己的兩個孩子在火鍋店裡跑來跑去,
就有一個小孩就這樣不小心摔倒撞到桌角,然後哭了很大聲,這時他老爸過來竟為了逗他兒子,就抓著他的手打著桌子說:「桌子壞壞。」
孩子竟也真的就不哭了,反而心裡也有了些平衡。
(4)一群朋友出去玩,但由於A朋友跟B朋友是死對頭,B朋友雖然不太喜歡這群朋友玩的模式,但是因為不想看到A朋友玩得很開心在社群上打卡,所以搶先報名要參一腳,讓很想參加的A朋友無法參加這群玩耍團。
(5)曾經一個很愛的女友,最後還是分手了,但由於之前對他付出這麼多,心都獻給他了,為了彌補平衡自己的心理,整天還是逼迫前女友回訊息給自己,
搞得自己看似維持著心理的平衡,因為我沒有幸褔對方也別想有幸福。
我相信也認同以上的方法是個很好安撫自己或別人的方法,
但這可能也間接培養了,
當遇到挫折或不符合自己期待的事情時的「報復的心理」
但老實說我小時候看到我姊也沒電視看就也很爽阿,要死一起死。
但那一時的爽,對自己的現實狀態還是沒有改變(沒電視看)
反而可能還賠了與姊的好關係。
我很喜歡大人學說的:「一個成熟的大人遇到挫折,不會用報復的心態,而是能否讓彼此達到雙贏。」
小時候或許沒啥感覺,但長大後或許這都是我們該習慣與練習的思考模式。
「我得不到的__,你也別想得到__。」這或許是我們心中的一個常會有的聲音。
這看似公平正義,為自己的權利發聲。
這樣並沒有錯,只是在大人的世界裡或許會更辛苦,
然後問:「為何我想要的都得不到!」
如果一切先從這件事情的規則脈絡去思考?
而非凡是都先以判斷這件事情到底符不符合公平正義呢?
或許就會有以下的局勢展開:
- 如果思考下一次怎樣可以更快速的把功課寫完?如果不把姊爆出來了話,或許下次姊會幫你一起騙爸媽都寫功課了(哈哈~誤)
- 如果我們反省為何表哥那時候要動手揍我呢?因為他也想玩?我下次可以怎麼做避免他揍我呢?找到表哥在意的規則,或許才能造就雙贏。
- 如果我們思考該在火鍋店裡奔跑嗎?桌子被我打其實挺無辜地欸?我這樣打除了當下爽,我還是一樣頭腫了個大包,那我如果避免下次這樣,啊!那我下次就不該在火鍋店裡亂跑。
- 如果B讓A參加了這群玩耍團,A之後了解到B原來其實也想參加,但考量到對方的心理,才決定不參加的。對B來說,那不就是一件很加分的事情,因為他會同理對方的感受,或許兩個死對頭也會逐漸不那麼的尷尬吧?
- 如果你反省自己是否用力過度?因為會分手都不會是一兩天的事情,而是長時間的累積造成的,能做的或許是先放開,讓自己在愛情這方面成長,了解自己適合的愛,下一個幸福說不定很快就會到來了~
五個故事,五個不一樣的角度思考,
或許結局會很不一樣。
我想成為成熟的大人,或許感覺肩膀上變得更加沉重,
但也許只有這樣,我才能在這大人的社會中,過得更如魚得水!
#當然童心不能忘
#天氣很舒服超適合靜下心來讀一本書寫一篇文章
#持續不求回報地做就對了
留言列表